一、二级医院批量转型康复医院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收入纳入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统一管理。
对于医疗机构,其关键点被集中于“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
这并不是首次推进一二级医院转型。
在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就曾发布《关于印发加快突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这部分内容里明确指出,“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
2021年11月,医政医管局又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吉林省、上海市等15省市作为试点省份,逐步引导区域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站、护理中心等,增加护理院(站)和护理中心的数量。
为何会推进一二级医院转型?
1. 人口老龄化,医疗难以完全覆盖老年群体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口发展的趋势,而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快、数量多。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 2. 64 亿,占全国人口的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 1. 91 亿,占全部人口的13.50%。
目前,中国已达到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通常来说,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多数老年患者存在长期、慢性疾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某社区内老年人患病状况统计,平均慢性病患病率为71.1%,单一疾病患病率为36.9%,多种疾病患病率为34.3%。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疾病并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也意味着老年人群对康复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老年群体都可以得到充足的医疗资源。
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再加上综合医院长期存在重临床轻康复的情况,国内康复医疗能力相对薄弱。
随着康复医疗需求的群体增大,康复医疗的缺口也出现了明显扩大。因此,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护理、康复的新政。
2. 一级、二级医院生存发展状况堪忧
一、二级医院发展生存堪忧,又可以分为两方面,分别是基层医疗资源不足以及在疫情影响下逐渐出现的财政亏空。
医疗资源不足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三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中心功能继续强化,再加上一、二级医院本身存在的人员流失、医疗设施缺乏等问题,一、二级医院患者流失量极大。
尽管在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但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呈下降趋势,且大多为二级公立医院。
另一方面,在疫情持续的影响下,一级、二级医院防疫相关支出较多。而为确保确保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同步开展,又不得不加大防控投入、运行成本。
缺乏资金投入的同时支出增加,造成了一级、二级医院普遍经营困难。
早前,多地爆出二级医院拖欠工资、破产关闭的消息。
如2021年7月,四川乐山市二甲公立医院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宣布正式关闭。2022年7月,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职工反映已连续数月未发工资。
据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关于2020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二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平均为-0.66%,较2019年下降2.73个百分点。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个百分点,在亏损医院中,7.51%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50%。2020年,二级公立医院长短期借款类债务占负债总额的比为29.22%,较2019年有所增加,长短期借款债务风险增大,运营风险较高。
而相对的,康养医疗市场广阔,医保门槛低。
除我国老年人群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增大外,国家医保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在此情况下,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似乎成为大势所趋。
转型对二级及以下医院是利大于弊吗?
部分医生对此改变并不持乐观态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二级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与分级诊疗之间出现了矛盾。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其核心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如基层医院全部转型成为康复医院,就意味着大多无法承担“基层首诊”的工作,那么必然会限制就诊患者,使其他病种的患者大幅度减少。
这让大量不论患有何种疾病的患者不得不涌向三甲医院,进一步加大了三级医院的医疗负担。
那么,分级诊疗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三级医院”人员编制较为饱和,不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医学生毕业后无法进入三级医院。也因此,每年会有一部分毕业生在规培后自动下沉到基层。
而一二级医院纷纷转型成为“康复医院”后,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慢性疾病等较多,医疗难度有所下降,这让这些基层医生的价值被进一步缩小。
一部分医生对此表示:
“规培除了提高医生专业性,有效从理论过渡到临床外,还可强化基层医疗水平。但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后,规培的意义似乎降低了。”
“医院转型后没有发展空间、临床病例更少,十分不甘心”
一、二级医院转型,现状究竟如何?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二级医院主动转型康复医院。以北京市为例,早在2016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就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分批推进了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大兴区红星医院、昌平区南口铁路医院、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等数家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
经验收,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昌平区南口医院、平谷区金海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第一批“转型机构”均已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
2022年,关于 通报第二、三批康复转型公立医疗机构验收结果的通知显示,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通州区第二医院、房山区韩村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怀柔区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怀柔区第二医院)、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延庆区永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转型机构已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
除北京外,江苏省等多地均已积极推动一级、二级医院转型。
就目前形式来看,尽管国内康复医疗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空间,但一、二级医院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政策落实后究竟会如何,是否会引出其他矛盾,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最后,你是否支持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收入纳入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统一管理。
对于医疗机构,其关键点被集中于“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
这并不是首次推进一二级医院转型。
在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就曾发布《关于印发加快突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这部分内容里明确指出,“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
2021年11月,医政医管局又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吉林省、上海市等15省市作为试点省份,逐步引导区域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护理站、护理中心等,增加护理院(站)和护理中心的数量。
为何会推进一二级医院转型?
1. 人口老龄化,医疗难以完全覆盖老年群体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口发展的趋势,而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快、数量多。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 2. 64 亿,占全国人口的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 1. 91 亿,占全部人口的13.50%。
目前,中国已达到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通常来说,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多数老年患者存在长期、慢性疾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某社区内老年人患病状况统计,平均慢性病患病率为71.1%,单一疾病患病率为36.9%,多种疾病患病率为34.3%。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疾病并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也意味着老年人群对康复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老年群体都可以得到充足的医疗资源。
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再加上综合医院长期存在重临床轻康复的情况,国内康复医疗能力相对薄弱。
随着康复医疗需求的群体增大,康复医疗的缺口也出现了明显扩大。因此,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护理、康复的新政。
2. 一级、二级医院生存发展状况堪忧
一、二级医院发展生存堪忧,又可以分为两方面,分别是基层医疗资源不足以及在疫情影响下逐渐出现的财政亏空。
医疗资源不足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三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中心功能继续强化,再加上一、二级医院本身存在的人员流失、医疗设施缺乏等问题,一、二级医院患者流失量极大。
尽管在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但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呈下降趋势,且大多为二级公立医院。
另一方面,在疫情持续的影响下,一级、二级医院防疫相关支出较多。而为确保确保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同步开展,又不得不加大防控投入、运行成本。
缺乏资金投入的同时支出增加,造成了一级、二级医院普遍经营困难。
早前,多地爆出二级医院拖欠工资、破产关闭的消息。
如2021年7月,四川乐山市二甲公立医院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宣布正式关闭。2022年7月,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职工反映已连续数月未发工资。
据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关于2020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二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平均为-0.66%,较2019年下降2.73个百分点。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个百分点,在亏损医院中,7.51%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50%。2020年,二级公立医院长短期借款类债务占负债总额的比为29.22%,较2019年有所增加,长短期借款债务风险增大,运营风险较高。
而相对的,康养医疗市场广阔,医保门槛低。
除我国老年人群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增大外,国家医保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在此情况下,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似乎成为大势所趋。
转型对二级及以下医院是利大于弊吗?
部分医生对此改变并不持乐观态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二级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与分级诊疗之间出现了矛盾。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其核心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如基层医院全部转型成为康复医院,就意味着大多无法承担“基层首诊”的工作,那么必然会限制就诊患者,使其他病种的患者大幅度减少。
这让大量不论患有何种疾病的患者不得不涌向三甲医院,进一步加大了三级医院的医疗负担。
那么,分级诊疗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三级医院”人员编制较为饱和,不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医学生毕业后无法进入三级医院。也因此,每年会有一部分毕业生在规培后自动下沉到基层。
而一二级医院纷纷转型成为“康复医院”后,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慢性疾病等较多,医疗难度有所下降,这让这些基层医生的价值被进一步缩小。
一部分医生对此表示:
“规培除了提高医生专业性,有效从理论过渡到临床外,还可强化基层医疗水平。但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后,规培的意义似乎降低了。”
“医院转型后没有发展空间、临床病例更少,十分不甘心”
一、二级医院转型,现状究竟如何?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二级医院主动转型康复医院。以北京市为例,早在2016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就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分批推进了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大兴区红星医院、昌平区南口铁路医院、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等数家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
经验收,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昌平区南口医院、平谷区金海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第一批“转型机构”均已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
2022年,关于 通报第二、三批康复转型公立医疗机构验收结果的通知显示,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通州区第二医院、房山区韩村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怀柔区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怀柔区第二医院)、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延庆区永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转型机构已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
除北京外,江苏省等多地均已积极推动一级、二级医院转型。
就目前形式来看,尽管国内康复医疗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空间,但一、二级医院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政策落实后究竟会如何,是否会引出其他矛盾,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最后,你是否支持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